我的音乐创作的感想若干

24

写在前面

这里写一些有关自己曾经音乐创作的经验——或者是某种“新手教程”。

我会从技术到艺术,再从美学等角度出发,谈谈我对音乐创作的看法。

这篇博客旨在让未曾接触音乐创作乃至未曾接触音乐的朋友们,对音乐创作有个大致的了解。

鼓励各位在翻阅这篇文章时多多发挥主观能动性,对于不明白的名词,可以去外面好好搜索一番。对于争议,则欢迎在我的个人联系方式指出。

这篇文章会持续更新,欢迎将链接放入收藏夹中。

喜欢的话,还请订阅我的博客的RSS~十分感谢。

对,就是给想要涉足游戏开发的CYQ写的。

准备

硬件

学习优质生产力,那肯定用目前最先进的数字技术进行创作了。

你当然可以和学院派那样,只用纸笔进行最原始的音乐创作。但哥们,现在可是21世纪诶,如果你并非以音乐为生计,完全没必要这么做。

搞台电脑

虽然也有诸如库乐队和FL Studio Mobile这样的手机应用可以随时随地创作,但那些工具是为熟练的专业音乐人准备的,并不适合用于作曲或编曲的入门。

如果你实在穷,我会建议你搞一套奔腾G4400+H110 d3+大容量DDR3内存。如果你有足够耐心,把音源存储在机械硬盘很具有性价比。

当然现在都2024年了,你去买一台Mac mini会划算很多。

搞音乐用不上太好的显示器,当地二手市场收一台就是。

总而言之,如果你没有电脑,并打算因为编作曲买一台,那我建议你买一台Mac。对于创意工作者而言,苹果绝对是最具备性价比的选择。

但如果你已经有一台像样的电脑,那就接着往下看。

我需要音频界面吗?(有时这玩意也叫声卡)

不,最起码刚刚起步的时候不用。

此处备注:这里讨论的音频界面,和大多数行业内外讨论的“声卡”,本质上是一个东西。这儿遵循厂商的命名规则“Audio Interface”。

编曲、作曲和混音是性质不同的工作。你当然可以在后面变成“一体机”,但我们才刚刚开始,对吧?

对于大部分的作曲和编曲工作而言,你的板载声卡完全可以胜任工作。除非你很熟悉音乐——比如你很擅长键盘乐器,能熟练使用MIDI键盘输入,那可能对音频界面的性能要求高一些。

既然聊到音频界面了,这里顺带聊一下音频界面的主要性能参数。影响音频界面性能的指标,对于音乐人而言是两个:延迟和采样率。

有人可能会问了“诶,为什么不会是频响曲线?”我想指出,现如今人类DAC或者ADC的精度而言,已经很难再出现人耳可感知的频率内失真的情况了。频响曲线更多的被你的监听设备所影响,而不是音频界面本身。换句话而言,你的板载声卡就已经能输出HiFi级别的音频了,为什么不用起来呢?

当然,过于劣质的音频界面,也肯定会出现低频丢失这样的问题。详见我那时给FJM制作的生日礼物《Sweet Smile for Jiamei》就是如此。我还记得那是一个拼多多9.9元包邮的牛屎芯片声卡,为了配合KVM切换器实现音频切换便想了这样一个昏招。

我还需要指出,混音工作对于我们的业余创作仅仅是锦上添花。因此过多纠结音频界面没有意义。如果你实在纠结,可以去闲鱼150块买一台MAYA22作为监听声卡。贵一分钱都别买,除非成色很好。

补充

如果你会一点乐器,比如口琴什么的。也许你可以给自己配备一个麦克风。

麦克风分为动圈式和电容式两种。其中电容式麦克风最灵敏,动圈式麦克风相对价格更加亲民。

我会建议新手购买动圈式麦克风。这样的麦克风更便宜,何况我们在初期乃至中期阶段都不需要过高的录制质量。

如果你偏要纠结录制质量,我建议你用手机麦克风录,那个也许会更合你意。(大部分手机麦克风都带算法,并不方便后期处理)

当然,你实在没钱,也可以用手机麦克风录制。无非是要注意动态范围是否合理,避免“炸麦”的问题出现。

软件

软件部分自然分为UNIX和Windows两大阵营。

你当然可以用ProTracker这样角度刁钻的答案解决你的问题。但首先你得有一台Amiga电脑,其次你能提出这类冷门Tracker软件已经不算新手了对吧?

我们尽量简单介绍一下一个现代的编作曲环境都有哪些部分吧。首先是宿主软件,就像是你写代码有IDE,玩游戏有“游戏本体”类似,宿主软件决定了你的工作流、用户界面乃至项目的鲁棒性。

然后是插件,相同的,和你写代码有各类不同的CI与编译器,或是玩游戏常常使用的“MOD”以及“作弊器”一样,这些插件丰富了宿主软件的功能,使你的音乐更丰富。

对于不同的操作系统与硬件平台,自然会产生不同的搭配。

先聊聊我最熟悉的Unix类的解决方案,你可以在博客的大纲栏找到Windows的部分,直接跳到那里就好了。

macOS

这可是Mac,天生音乐创作的好手。

对于macOS而言,AU(Audio Unit)插件和VST是两种最常用的插件格式。从兼容性来看,AU是最常用的格式。

同样的,App Store售卖的Logic Pro是macOS内最好用的宿主软件。完美契合macOS与你的Mac。

如果你买不起Logic Pro,幸运的是,Logic Pro的盗版很好找,去Rutracker一找,满大街都是。或者你有精神洁癖,直接去App Store下载免费的库乐队Mac版本也可。

虽然macOS可以安装很多其他的宿主软件,但我十分推荐Logic Pro。Logic Pro好处在于其上手门槛真的很低,但他的上限也真的很高。

Linux

Linux下的选择就少了很多。

如果你熟悉五线谱,直接用MuseScore配合MuseSounds会更好。MuseScore是一款五线谱编辑软件,但MuseSounds是一套很值得讨论的音源。如果你专注管弦乐的话,MuseSounds绝对很值得一试。

当然,你可以使用wine运行FL Studio 21.

注册机或者二次打包版本也能正常运行,但安装VST就不太方便了。你需要反复配置你的wine环境,直到整个容器刚刚好满足你的需求。你可能要创建很多个wine容器反复尝试,但我想这很酷,也很值得。

Linux下也并非没有开源选择,但那些软件并不适合新手,就此跳过。

Windows

喜闻乐见,喜闻乐见。

Windows的破解生态十分丰富,受此影响的便是大量的VST库。再加上Windows恐怖的兼容性,如果你是老鸟,并且只以编作曲为乐而不是为生,我会很乐意推荐Windows。

但考虑到这篇文章更面向新手,我只说那些必要的情况。

在Windows系统下,最适合入门的宿主软件是FL Studio。我想这应该没有疑问。FL Studio的傻瓜式下一步安装,以及如果你使用盗版的一键注册,或者是正版用户只输入账号密码就能永久激活,且激活可迁移。779的入门价格也十分划算。如果你愿意,国区的节日优惠更是骨折力度,200多就能拿下。虽然我不建议你买国区代理版。

但Windows的问题很多,例如并不存在的低延迟操作系统音频API,只有第三方的ASIO能打。而ASIO4ALL是很多新人掉入坑中的第一关。

很多人推荐新人第一关就用Cubase,在我看来是十分不对的。Cubase的界面更专业,也更注重创作本身。这自然是好的,但新人往往不知道自己应该干嘛。对于即点即反馈的FL Studio而言,这样直观的操作方式更适合入门。此外,FL Studio对于没有编曲键盘的新人而言,可谓是十分友好了。Cubase的钢琴卷帘界面并不好用,最起码对鼠标而言十分不友好。

你的“软件”

硬件都准备就绪了?这里还有一些问题我们需要讨论。

即,“你为什么涉足音乐”?

这是一个千人千面的问题。但一个合适的音乐创作动机,是十分重要的。

创作事实上是劳动密集型工作,你需要确保你有足够的毅力,不断试错,不断改进,不断反复地听同一段旋律。

如果没有足够的毅力,你总有一天会厌倦所有的。

还记得我上一篇文章说的吗?我是出于爱情而进行创作的。当然爱情不适用于所有人,但你得有你的理由。这个理由越纯粹,你就能走的越远。

音乐是情感的艺术

音乐随时间流淌,描绘的是直接感性。

也就是说,如果归根结底,我们还是逃不开感官、或是直接经验对音乐语言的阐释。

正如我写下《Begin a new Fairy Tale》时还尚未与FJM相遇,甚至没有开始憧憬恋情。但我依然会为自己描绘出一番“童话一般的纯粹”。

乃至后面的《月色真美》或是《Finale》,这些创作基本上是《Begin a new Fairy Tale》的变奏,却又包含了不同的情感。

在首先,你需要将你想要表达的内容具像化,随后用音乐语言对其进行抽象化。但在最后成为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时,其又是具像化的。

服从你的听觉

审美具有主观性。

从始到终,随你的审美创作便是。

请注意,我们是“业余创作”。其前提是我们不以音乐为生,更不以音乐为至高无上的追求。保持对这门学科的尊敬,做好我们作为爱好者的一份工作,便算是称职的。

因此,我们既不需要过度服从他人的评价,也不能脱离自己的听觉,将过于先锋的创作奉为“最终的艺术”。

让作品具备自己的个性即可。

从生活中汲取元素

生活即是我们对理念的实践,其又作用于我们的认识。

这儿也分为具体的和抽象的两类。具体而言,可以是日常生活中录制的白噪音。抽象而言,可以是生活中一部分声音的模仿。

诸如《Castle Path》开头的木管乐跳音部分,是对火车汽笛的模仿。这是抽象的“汲取”的典范。

再例如创作《Sweet Smile》时主歌的钢琴部分,更是对当时FJM喜欢的一部分音乐风格的直接模仿。如果直言不讳,说是“抄袭”也无妨。

但对我而言,只要能象征“她”的内心,一切元素皆可用于创作之中。

还是《Sweet Smile》,配器上使用钢琴,音色上也是参考了邓丽君演唱的那首《白沙滩》以及韩国钢琴家July的作品《The Sea of Summer in Those Days》。

保持你的热爱

首先我需要澄清,我并非是彻彻底底的放弃了音乐。但在人生道路上,失恋对我的打击使我不得不改变方向,往最一开始向往的地方走去。对我而言,这也算是找回了初心。事实上是坏的动机促成了一件极其好的事。

我想说的是,如果你选择接触音乐,那就要做好一辈子背负着音乐前行的准备。一旦你开始深入了解,去倾听各个知名或是冷清的乐手、作曲家乃至指挥家,你会发现每一次音乐作品的演绎就像是一个小世界,向你展示着一个又一个不同的视角。

再然后,你便会发现你这辈子都无法离开音乐生活。哪怕我如今停笔不再创作,依然习惯在耳机内播放一些严肃或氛围的音乐,即使脑海中更多做着计算的活。这其中甚至包括自己曾经创作过的作品。

如果你选择了,不要后悔,就这样做下去吧。

乐理

最基础的部分

我不是你的乐理老师,但我可以告诉你,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作曲家,你需要有哪些准备。

抛开上文的所有软硬件前提,下面的文章,只有纯粹音乐理论。以及个人的一些投机取巧小技巧。

首先你要搞懂音乐的基本元素,就是:

音高 音色 音量 音值

我们来一点一点解析这四个元素。

音高

字面意思,即音的高低。

学过八年级物理的小朋友都知道,声是声波在介质中的震动现象。其具备振幅和频率两个量值。

振幅是音量,频率就是音高。

频率越高,声音就越尖锐,在能量相同的前提下,能走的就越远,声音在听感上就越“集中”。

也就是说,“声音集中”并非是声乐上的抽象理念,而是要求歌者通过腔体共鸣,让泛音变得尽可能高。

在无线电领域亦是如此。频率越高,波长越短,能量越集中,带宽也越大。

音高问题是很值得注意的问题。例如,我们可能希望表达男性的“沉稳感”,许多作曲家会使用大提琴或巴松。这并非因为他们看上去“大块头”,而是他们的最佳音域正好也在成年男性正常说话的频率内。

使用长笛表达“女性的轻盈质感”亦是如此。反正我是没见过用巴松管去象征女性的。

音色

音色由泛音和波的形状共同决定。

泛音是一个乐理概念。现实生活中的发音体在发音时,由于震动时能量的传递,导致发音体的部分震动,其发出的声音便是泛音。

听不懂?我拿吉他举个例子。吉他有五根弦,你把最粗的那根用力一拨,你会发现最细的那根也会轻轻跟着一起震动。这就是泛音在物理上的直观表示现象。

反馈到频谱图,就是一个物品发出了一个音的同时,会发出另一个或数个更高的音。

那波的形状是什么?

前面提到了“现实生活”的发音体。但如果我们将音频输入电脑,这就很难是完全的“现实生活”了。电脑的播放器再如何高保真,也很难做到彻彻底底的还原。

在计算机中,用波的形状描述声音。此外,合成器是不存在于真实生活中的、由计算机合成的音色。例如:三角波、方波和正弦波。

这个时候有杠精要说了,“怎么我玩合成器的时候,是有丰富的音色的啊?”

合成器随着技术与市场的发展,已经有了许许多多的新的功能。例如我可以给音色增加一个低频振荡器,让波形有规则地变化。这肯定就已经超出对音色的讨论了。

有关音色的讨论,在编曲与作曲专业里有一门专门学科称为

音量

艺术就是爆炸!

音量,顾名思义,你唱的多响,或者是如下图所示:

这是很直观的音量。

从乐理角度讨论音量,则更多反映在乐谱上。主要是乐谱上的强度记号确定了一首作品的音量。至于更客观的分贝或电平,则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内。

音值

音值就是音持续的时间。

“时值”是更准确的说法。反馈在音乐作品中就是“节奏”。

节奏就像是积木,随意拼装,按照创作者的想法去做就是。

当然,过于“自主想法”的结果,大概率会变成创作者自己都看不懂的一坨浆糊。

时值是音乐的基础

如果说美术是空间艺术的话,那相对而言,音乐就是时间艺术。

为了方便音乐的记录与流传,目前而言,是以“速度术语”和“BPM”值去衡量作品速度的。一首作品的速度同样也决定了它的风格。

在浪漫主义乃至古典主义时期,音乐通常用术语表示其速度。至于具体的速度,则由演奏者敲定。例如,Vivace是“急迫且欢快”,Moderate是“中板”,Grave则是“庄重的”。

随着节拍器以及现代电子音乐的发展,BPM正在逐渐取代曾经的术语作为行业的标准。BPM是Beat per minute的缩写,即每分钟所演奏的拍子数量。

数字越大,乐曲演奏的速度越快,音乐就越疯狂。

拍子:衡量时值的重要指标

如果你看过谱子,无论是简谱还是五线谱,总会有一个分数标记。

当然这儿的标记不具备数学意义。他是用来表达作品时值的“拍号”。

例如“4/4”代表该乐曲中,以四分音符为一拍,每小节的大小是4个同样的四分音符构成的时值。

这个时候有小聪明要站出来了:那可不可以理解成“一个巨大的全音符”呢?答案是不行的。将一拍分为四份不仅仅是为了表达四份的时长,还点出了节拍与节拍之间的强弱关系。

类似的,“3/4”则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,每小节有3个这样的四分音符,构成了整个音乐。

拍号在创作中很重要。一般而言,四拍子与三拍子是最为常用的拍号类型。当然也存在特殊情况,例如,《月色真美》的开头部分,是一个7/8拍的节奏。然而本质上,这是一个3+2+2/8拍的曲目。即开头三排遵循三拍子的划分,后面四排每两拍遵循二拍子的划分标准。

节奏是音乐的灵魂

这些歌曲我相信是个国人都听过:

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?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...

星星点灯,照亮我的家门。让迷失的孩子,找到来时的路...

琅琅上口,但更重要的是,这些作品的时值都十分简单,便于传唱。节奏过于简单,就会变成口水歌。节奏过于复杂,那没人能搞懂你的作品。

选用常见的节奏型,再进行出乎意料的搭配,是更合适的做法。在这方面我没有太多建议,多听你就学会了。

来自自然的音响,也许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。

珠颈斑鸠:咕咕咕,咕——

更新日志

  • 2024-12-2: 更新了前言、软硬件采购与基础乐理的前半部分(不包括音值)